我和八十後的六四二三事


















刊於《藝術觀點》第47期:東亞安那其─藝術行動主義與諸眾的蜂起;2011年7月出版



二○○九年是六四的二十周年,我與一眾友人都感到要為六四 "做點事",於是籌組「P-at-riot:八十後六四文化祭」(後簡稱「文化祭」)。

對應一種長久以來就悼念六四的一種單一與悲情的狀態,文化祭希望開放悼念六四的可能性,強調當年學生那種為社會不公義而站起發聲的精神,聯繫到當下社會的狀態,並藉此實踐/提問年青一代的社會身份和責任。正如絕食書的一句話:「國家是我們的國家,人民是我們的人民,我們不喊,誰喊?」在文化祭中,我們期望藉不同面向的活動,鼓動同代及更年青一代的參與。當中包括藝術展覽,街頭藝術行動,音樂會,野餐讀書會和電影放映會等,提供一些年輕人較容易參與的平台,也期望提供一個軟性的角度,打開認識事情的不同向度。

對於六四,討論的主體往往是由當年親身經歷的一代主導,焦點一般在整個民運的血腥結局上,而每年的燭光晚會的人數代表一定重要性。文化祭以「八十後」(八十年代出生)為出發點,正正期望一種由新世代說出六四的方式。「八十後」作為一條世代經驗的界線,也指出一些特別之處。在六四當年,最大年紀的只有九歲,對六四的印象大都只是模模糊糊,但恰恰是這種「似有還無」,卻帶出傳承與交接的急切感。另一方面,今天的八十後也是二十來歲的年青人,與當年北京的學生相若,但今天國內貪腐問題仍然嚴重,言論自由的打壓變本加厲,身處不同時空,兩代青年可有什麼相互呼應?今日國內的八零後在謊言中成長,對他們而言,重提六四也是不愛國的行為,香港作為中國境內唯一仍能公開大規模悼念六四的地方,兩地八十╱八零後的對照也反映到這城的獨特時空。

翌年,我與友人們創辦了社區藝術空間:「活化廳」,期望實踐一種建立在生活關係上的社區藝術,也思考到結合社區網絡的藝術行動有什麼可能性。我們從收集社區歷史的角度出發,策劃了《六十四件事》這一年,我們更進一步關心「六四」可怎樣傳承:六四如何與一般人產生內聯,建立意義?

我曾與一些八十後的藝術家做了一些訪談,了解「八十後」這一代是怎樣認識六四?又是什麼驅使他們今天為六四站出來發聲?而我發現那些引發我們更有興趣追溯六四的驅動可能就是一首歌,老師說過的一段話,父母某年六四翻看的錄影帶…,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故事,卻真實地發生在我們的經驗,緊密地扣連當下的生命。那些人物是曾經與我們相遇,殘留在記憶,即使並不耳聞目視,但重要的是觸碰到今日的追求,但仍被壓抑的價值。因此歷史並非斷裂,而是一個個發生在每個曾經直接間接參與者心中的故事,當中涉及情感的元素,便可以與藝術碰撞和整理。

比如說,六四以後,很多父母當年為初生的孩子,改了些與六四有關的名字,如津津(June)、天安等。但對於廿年後長大成人的津津而言,那種情緒是難以連繫的,但這些隱藏在名字裡的價值,卻不自覺地傳承到下一代人心裡。這些情感隱藏在他們的名字,也隱藏在一些真實的故事中。若歷史的話語權掌握在統治者手裡,而民間就像在歷史的廢墟中,去尋找一些有用的碎片,藝術的角色是提供一個再現這些碎片的線索,讓個人連接過去,兩者產生內在經驗上的關連。

「來往廣場的單車」是我與鐘惠恩在10年共同策劃的一次藝術行動(重申這是藝術行動,而非單車遊行);行動期望在社區中重現港人在六四記憶的一些片段。在六四的眾多符號中,我們選了單車。一般而言,六四的符號總是坦克,軍人,血,都是一些消極的符號,單車卻是一個較少被挪用的,但從六四零零碎碎的片段中,學生騎著自行車穿梭廣場,互通消息,及至後來軍隊進城,學生騎單車運送傷者,單車代表個體,代表青春,輕盈,自主,她們既是分散,也是集合…。而來往廣場,穿梭城市的單車,也隨中國的現代化過程慢慢消失,那又與六四慢慢被政權慢慢清洗似有相連… 因此,這一行動期望在六四當日,於香港重演一幕學生騎著自行車穿過城市的景觀,讓參與者想像當天學生的心情,連結起來重提這城市的過去。另一方面,行動路線途經數個地區,並隱藏著一些快被遺忘的社區歷史,如行動的起點油麻地正是當年於六四後發生一場(相信由左派支持的)暴亂而令到之後的一些悼念活動被迫取消,又或是尖沙咀文化廣場上的雕塑原為紀念六四死難學生,本名為「自由戰士」的雕塑,後被英國政府改為「翱翔的法國人」。與其說是對外的姿態宣示,行動更著重參與者的內在感受,過程中更注重參加者創造的經驗。

直接行動有種回應現狀的迫切性,但也是一種偶發,欠組識,每次重新動員的聚合,這也是行動之為行動的原因。如果只是製造媒體效果,變成一種姿態,所謂行動又改變了什麼?藝術未必對事情構成直接改變,但所謂的改變,正如行動前也不可預測是否必然成功或失敗,而箇中過程與累積下來的討論,才是建立身份認同的基礎。雖是遲緩、間接,但能累積前進,也彌足珍貴。藝術沒有力求改變別人/世界的意圖,開放想像也是一種對管治機器去政治和階化的對抗,而更重要是,藝術讓我們停下來關注當下你我連結的一刻。